五分钟战斗法

灵之点滴
2018-03-04

做事情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编写程序,好多事情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,故此可以把时间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时间片。把要做的事情排布在时空的坐标中。


有些事情,可能平时思考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,如果专门投入五分钟思考一个之前不经意的问题,就能思考得更加细致和深入,进而有可能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。有些事情,可能平时思考的时间会远远大于五分钟,如果非要用五分钟想清楚,就可以倒逼自己跳出细节,关注宏观的战略,把一个事情自顶向下分解为三五个步骤。五分钟也有可能想不明白,这里限定一个比较短的时间,是为了倒逼自己跳出细节,舍去枝叶,看到主干。


制定时间片内的行动时,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期待。对于无交互的任务,可以把关注点放到行动的目标上。对于有交互的任务,可以把关注点放到行动的反馈上。无交互的场景通常是行动执行的过程,更多关注规律性、方法性、技巧性等,过程的不确定性相对低一些,所以可以把关注点放到目标的达成上,目标越小越容易启动。有交互的场景通常是多主体参与,过程的不确定性通常要比无交互的场景的更高,所以不宜单方面认为事情可以一次性成功,需要留下一定的迭代空间,所以可以把关注点放到反馈上,好事多磨。


对于时间片的事情,要注意做事情的原子化。做一个事情,一定要形成闭环,有始有终,有结果,行必果,否则“半截子工程”越积越多,就会感觉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什么事情都没做成。有时候是为了什么都想做好,才多线开工的,但是可能事与愿违,什么都没做好。可以定住心境,做一件是一件,走一步是一部,少就是多,慢就是快。


五分钟只是一个约数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时间太长则不利于倒逼自己跳出细节;时间太短,又容易让自己陷入细节。具体情况肯定是多变的,确定多少分钟合适的过程也是一个依据反馈的迭代过程,那就不要想着一步到位,可以用五分钟作为初值进行迭代,看看最终收敛到哪个点。当一些习惯养成后,也就没有了几分钟的概念,剩下的只是遇事做事了。


阅读0
分享